当前位置:

从税收角度看“十二五”即墨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凯发官网入口

来源: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即墨分局 作者:张维涛 宋吉星 编辑:黄舒婷 2017-11-13 08:57:25
时刻新闻
—分享—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经济结构是税收结构的基础和核心,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决定税收收入结构的发展变化,也决定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本文从税收视角,以即墨市“十二五”时期税收数据为基础,分析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即墨市经济结构进一步发展完善优化的建议。

  一、税收与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

  (一)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支撑作用发挥明显。一是税负水平稳定但略有下降。即墨市“十二五”时期共实现税收收入308.26 亿元,平均税负为7.0%.2011 年至2015 年宏观税负分别为7.7%、7.5%、6.7%、6.7%和6.9%,税负呈下降态势。

  二是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不高。“十二五”时期,即墨市税收弹性变化较大,呈明显的“v”形波动,税收弹性最高与最低相差1.28.2014年、2015年税收弹性趋于稳定,“十二五”期间平均税收弹性为0.91,税收增速略低于经济增速。

  (二)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贡献逐渐加大。即墨市“十二五”时期税收收入产业结构变动较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一产税收占比较小,基本稳定。二是自“十二五”首年开始,二产税收占比逐年下降,由“十二五”首年占比60.4%下降至“十二五”末的54.2%,三产税收占比逐渐上升,由9.6%上升至45.7%.三是从“十二五”时期行业税收平均增速看,三产税收平均增速明显高于一产、二产,一、二、三产税收的平均增速分别为-0.1%、5.5%和10.9%;四是从三次产业经济所占比重看,由“十一五”末的8.4:54.6:37调整为“十二五末”的5.5:55:39.5,经济税源结构明显优化。综上,“十二五”时期,即墨市各产业税收占比变动方向与该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致,二、三产业变动关联性较强,呈明显的“此降彼升”变动态势。

  (三)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有所优化,转型升级成效逐步显现。一是高端化先进制造业部分行业发展较好。“十二五”时期,即墨市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路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海洋制造、电力装备生产等行业,建设全国知名生产基地。高端先进制造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比重分别为7.4%、7.2%、8.8%、8.8%和10.7%.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发展。即墨市坚持前沿导向和超前布局战略,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产业加速成为支柱性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数字创意等先导性产业。目前,即墨市国、地税系统管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税源企业85 户,2015年实现各项税收5.6 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3%.三是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十二五”以来,即墨市坚持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导向,增强传统优势产业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实现从传统产品制造向品牌运营的转型,走上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发展路径。2015年,传统产业纺织和服装、服饰业实现各项税收8.2亿多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11%。

  (四)第三产业发展良好,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融合。“十二五”时期,即墨市坚持城市功能提升、市场需求引导和新技术应用带动,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现代商贸、旅游会展、健康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品和高品质转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所属5个主要行业“十二五”期间年税收收入占比为分别为9.1%、8.7%、9.2%、11.1%和11.9%,2015年较2011年提高2.9个百分点,年均增幅为17.3%;生活性服务业尤以房地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健康。“十二五”期间,房地产税收一直是该市的主要税源,规模大、税基稳,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平稳上升,5年税收占比分别为17.6%、18.9%、22.3%、23.1%和23.7%。

  (五)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税收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即墨市立足传统优势和产业特色,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来抓,通过坚持不懈地引导、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二五”以来,即墨市民营经济日渐成为该市国民经济中最活跃、最有效率的经济成份,民营税收成为该市税收收入主体。“十二五”时期,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收入分别是33.1亿元、39.6亿元、44.2亿元、51.4亿元和58.5亿元,年均增幅16.1%;占相应年度税收的比重为64.2%、69.4%、76.0%、77.2%和78.0%。

  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支柱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针织和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即墨市的传统支柱行业,发展面临选择,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墨市从服装批发市场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比较成熟的针织和纺织服装生产经营体系,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遍布即墨市区,有力地促进了即墨市的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外来品牌竞争的加剧,其先天的不足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①生产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为走销量,彼此之间互相压价,形成恶性竞争;②自主品牌少,专利产品少,与外来品牌竞争没有优势;③生产设备落后,产品工艺低端,企业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④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行业税收从“十二五”初期的7.7亿元增至末期的8.2亿元,从行业税收入库额看,仅增收0.5亿元;从行业税收占比情况看,由2011年的15%,一路下行至2016年的11%,下降了四个百分点。

  (二)新兴发展动能规模尚小,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仍需培育。“十二五”时期,即墨市发展较快的仓储物流、医药制造、电器机械、先进制造等与传统行业相比,资产规模和产能规模均处于偏低水平,高端化制造业税收收入占比仅占15%左右,产业税收贡献度偏低。作为未来产业发展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7 类产业中,即墨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消费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虽然有所提高,但从所占比重看,投资拉动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三)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与第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十二五”时期即墨市第三产业虽然整体发展态势较好,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均存在不均衡问题。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业、房地产业发展较为突出外,其他行业发展均没有明显突破,三产行业发展不足影响和制约着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民营经济发展升级面临较多困难。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以2016年数据为例,注册资本100 万元以下主体96136 户,占民营经济主体总量85.74%;注册资本500 万元-1 亿元主体14431户,占民营经济主体总量12.87%;注册资本1 亿元以上主体1553户,仅占民营经济主体总量1.39%.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占据了全市民营经济主体八成以上;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受多种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技术人才。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人才和资金短缺导致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停滞不前;三是管理制度相对落后。因思想认识、自身素质等原因,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能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存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等诸多问题;四是融资难问题广泛存在。十二五以来,虽然即墨市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因贷款门槛较高、借贷手续繁琐、借贷双方沟通不畅等诸多因素影响,资金问题仍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建议

  (一)强化产业政策指引作用,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部分高耗能行业转型改造,提质增效;二是突出优势,以“互联网 ”为引领,大力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有效刺激传统优势产业需求扩张,形成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互促互进的产业生态。三是以“营改增”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繁荣和发展现代电子商务,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建设高端装备整机和零部件制造业基地,通过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改变全市制造业多而不强的现状。

  (二)加强技术研发,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升级。一是大力实施“三创”行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广“人人创客”模式,鼓励企业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二是大力实施科研创新。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科技成果在各产业领域深度应用。三是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专项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

  (三)发挥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充分利用该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均衡的有利条件,优化产业链布局,形成发展新优势。二是加强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结构优化以及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对接,充分释放营改增促进产业对接的政策效应,发挥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带动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形成合理适配的产业链布局,为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三是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特别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四)全面推动创新自主转型,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谋求更大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要鼓励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 ”,广泛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变革。一是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技术蝶变”,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引导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参加国内、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以品牌拓宽市场。二是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在国内外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三是大力推进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建设,制定实施企业产业园和创业基地滚动培育计划,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搭建多元众创空间,打造创新、创业、创客新城。四是深入推进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加大对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五)充分发挥“金融”助力改革作用,拓展融资方式渠道,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应高度重视金融因素和金融政策的实施,正确处理好金融机构、政府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提升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要紧紧抓住即墨市被确定为全省金融创新试点市的机遇,通过政银企三方互动合作,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并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增加中小企业创业信贷供给。同时,深化股权出质登记、动产抵押登记、商标专用权质押,进一步盘活企业的“静态”资本,为企业开辟融资新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改造、转型升级、规模提升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六)构建税收共治大格局,部门联动共创企业服务新体系。一是通过政府主导,科技、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联动,把大院所的科研成果与“产学研用”有效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二是积极搭建税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对纳税信用等级高的小微高新企业提供技改资金,有效发挥高新企业在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引擎作用。三是通过落实科技创新优惠,鼓励企业聚力科技发展、转型提档升级,蓄集企业盈利及发展动能。四是积极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来源: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即墨分局

作者:张维涛 宋吉星

编辑:黄舒婷

阅读下一篇

凯发官网入口
网站地图